一、編制依據 本措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進行編制。 二、安全管理目標 預防食物中毒發生。 三、什么是食物中毒 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的食品或者把含有毒有害物質當作食物攝入后出現的急性、亞急性食源性疾患。 食物中毒分為:細菌性食物中毒、化學性食物中毒、動植物性食物中毒。 其特點是: 1、中毒者在相近時間內均食用過某種相同的可疑中毒食物,未食用者不發生中毒,停止食用該食物后,發病很快停止。 2、潛伏期較短,發病急劇,病程亦較短。 3、一般無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傳染。 4、所有中毒者的臨床表現基本相似,一般表現為急性胃腸炎癥狀,如腹痛、腹瀉、嘔吐等。 四、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 ㈠、容易被細菌污染的食物:肉、魚、蛋、乳等及其制品,如燒、鹵肉類;涼 菜;剩余飯菜等。 ㈡、被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污染的食物:被農藥污染的蔬菜、水果;受有毒藻類污染的海產貝類等。 ㈢、本身含有天然有毒成份的食品:河豚魚;毒蘑菇;腐爛變質的青皮紅肉的魚類如金槍魚、青魚、池魚等。 ㈣、在某一特定環境下能產生有毒物質的食品:發芽的馬鈴薯;霉變的甘蔗;未加熱煮透的豆漿、杏仁、木薯、鮮黃花菜等。 五、預防食物中毒安全技術措施 1、保持廚房環境和餐用具的清潔衛生。 2、選擇新鮮、安全的食品和食品原料。切勿購買和食用腐敗變質、過期和來源不明的食品,切勿食用發芽馬鈴薯、野生蘑菇、河豚魚等含有或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原料加工制作的食品。盡量不生食動物源性食品;不食用野外揀拾的水產品、蘑菇和野菜;不食用病死的畜禽和腐敗變質的食品和超過保質期的食品。 3、蔬菜按一洗二浸三燙四炒的順序操作處理。 4、肉及家禽在冷凍之前按食用量分切,烹調前充分解凍。 5、徹底加熱食品,特別是肉、奶、蛋及其制品,豆漿應燒熟煮透。食品要充分加熱煮透滅菌,尤其是動物性食品最易被微生物污染,要徹底殺滅病原菌毒后再食用;出鍋鹵制品應盡快食用或冷藏,以免細菌污染、繁殖;冷藏、隔夜食物、以及豆類食品須蒸熟煮透食用。 6、食物現吃現做,烹調后的食品應在2小時內食用。 7、妥善貯存食品。食品貯存密封容器內,生、熟食品分開存放,新鮮食物和剩余食物不要混放。提前做好的食品和需要保存的剩余食品存放在高于60攝氏度或低于10攝氏度的條件下。 8、經冷藏保存的熟食和剩余食品及外購的熟肉制品食用前應徹底加熱。食物中心溫度須達到70攝氏度,并至少維持2分鐘。 9、不光顧無證無照的流動攤檔和衛生條件差的飲食店。 10、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不吃生食、不喝生水。 11、不購買食用來源不明的食品,慎用無標簽和小攤販的未經檢疫食品,應買經工商監管檢驗合格的食品;買回的蔬菜要充分浸泡、反復清洗后烹調食用。 12、保持廚房或食品加工場所衛生,制作和貯存食物要生熟分開;制作涼菜原料應新鮮、衛生,刀、案板等炊具要洗燙干凈,做好就吃;廚房應有通風、冷藏、洗滌、消毒和污水排放等條件,設備、容器、抹布等廚房和餐飲用品要經常清洗和消毒。 13、食品加工者須保持個人衛生,加工食品前和每次操作間隙都須洗手,處理生魚、肉、禽和上廁所后必須洗手才能處理其它食品;患有腸道及其它傳染病和皮膚化濃性感染者,禁止從事食品加工、銷售與餐飲服務。 14、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后洗手;集體進餐要實行分菜制或用公筷;夏、秋季節和外出用餐時,吃海鮮和冷鮮食品,最好同時食用醋、蒜。 15、米面、干菜、水果等食品要妥善保存,嚴防發霉、腐爛變質和老鼠、蒼蠅、蟑螂等叮咬污染。 16、要注意保管有毒有害物品,如消毒劑、滅鼠藥等須遠離食品存放處,防止誤用誤食。 六、食物中毒的處理 1、立即停止供應、食用可疑中毒食物。 2、采用指壓咽部等緊急催吐辦法盡快排出毒物。 3、盡快將病人送附近醫院救治。 4、馬上向所在地的衛生監督所或防保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同時注意保護好中毒現場,就地收集和就地封存一切可疑食品及其原料,禁止轉移、銷毀。 5、配合衛生部門調查,落實衛生部門要求采取的各項措施。
|